文章導讀▼
幸福,不是GDP(國民生產總值)能決定的!全球調查揭示真正快樂的人擁有的3項共通特徵,OK111將透過這篇文章,帶你了解幸福的真諦。
幸福是一種主動選擇
幸福不是GDP數字的堆砌,而是基於人際關係的支持、工作的意義感以及精神層面的滿足。從個人角度來看,學會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情感連結,積極投入於具有意義的事物,或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平靜,是邁向幸福人生的重要一步。同時,這項研究也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啟發,未來應更多考量如何透過社會支持、教育和精神關懷,為每個人的幸福鋪設更牢固的基石。
如何評價自己的人生?如何讓我們感到幸福?是愛情、家庭,還是職業成就?這些問題的答案,似乎遠超過一個國家的經濟數據所能反映的範疇。事實上,國民生產總值(GDP)無法與人民的幸福感劃上等號。金錢固然重要,但財富並不是唯一的幸福來源。即便在經濟富裕的國家,人們仍可能因孤獨或生活不滿而感到痛苦。
同時,基礎的物質保障與安全感,仍是人們獲得幸福的基本前提。幸福的核心,更多來自內心的滿足與生活的意義感。
近期,一項名為《全球繁榮研究》(Global Flourishing Study, GFS)的國際調查,從科學角度剖析了幸福的根本構成。這項覆蓋22個國家的研究圍繞兩個核心問題:如何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?哪些國家的人民感到更滿意?
幸福的共性:3個特徵揭開快樂生活的秘訣
研究發現,儘管不同國家的幸福感呈現顯著差異,但幸福感較高的人普遍具備以下三個要素:
1. 穩定的伴侶關係
2. 良好的職業參與
3. 規律的宗教或精神活動參與
這三大特徵顯示,幸福感不僅取決於個人經濟條件,也與人際關係、社會參與以及精神層面的滿足息息相關。以下,圍繞這三個要素進一步探討其涵義及背後的深刻影響:
一、情感連結:親密伴侶和穩定人際關係的重要性
穩定的伴侶關係是幸福感的重要支柱之一。研究顯示,已婚人士或擁有穩定伴侶的人,從整體上來說幸福感更高。這是因為情感聯結能帶來安全感、歸屬感以及心靈支持,從而減少孤獨和心理壓力。
除此之外,人際關係的質量也起關鍵作用。親密、信任的人際互動,不僅能促進心理健康,也能在不確定的生活環境中提供力量來源。尤其是在面對壓力或人生挑戰時,擁有穩固的社群支持更顯得彌足珍貴。
二、成就感與社會參與:工作帶來的意義感
有穩定職業的人通常比失業或經濟不穩定的人感到更幸福。這並不單純是因為收入,而是因為工作能夠提供個人成就感,並在某種程度上賦予人生意義。
職業參與讓人感受到被社會需要,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。無論是全職工作、兼職還是志願服務,只要能參與到社會活動中,都能增強一個人的歸屬感與滿足感。
此外,工作還為人們提供了穩定的生活節奏和規律,這有助於心理健康,避免因無所事事而產生的空虛感。因此,社會政策在促進就業的同時,也應注重多元化的職業支持,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價值。
三、精神滋養:宗教與內心平靜的力量
研究指出,規律參與宗教活動或其他精神層面的活動,與更高的幸福感顯著相關。宗教活動帶來的不僅是信仰的寄託,更是群體歸屬感和生活意義的延伸。
參加宗教儀式、冥想或其他形式的精神活動,能幫助人們找到內心的平靜,調節壓力,並在面對人生困難時提供心理支持。此外,這類活動還能讓個人融入更大的共同體,感受到來自他人和信仰的支持。
特別是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,人們面臨的壓力和焦慮感逐漸增強,精神上的慰藉就更加顯得重要。
幸福的新視角:打破GDP迷思,全面探索幸福的本質
這項研究突破了以往以經濟數據為主的幸福評估方法,建立了一套更全面的「繁榮指數」(Flourishing Index),試圖從心理健康、人際關係、生活意義等多角度衡量幸福的真實樣貌。
結果顯示,幸福與否與經濟富裕並不總成正比。例如,印尼在《全球繁榮研究》中排名第一,而在《世界幸福報告》中卻僅排第83名;而那些常年名列《世界幸福報告》榜首的斯堪地那維亞國家,則未必在「繁榮指數」中名列前茅。這再次印證,幸福並非簡單以金錢衡量,而是牽涉到多種內外在因素的綜合體現。

年輕世代的挑戰:幸福的隱憂
調查還顯示,當前年輕一代的幸福感相較於年長者更低,反映了這一代人在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上的困境。童年階段的壓力、早期負面經歷,以及現代社會的多重挑戰,可能是導致年輕人幸福感下降的重要原因。此外,數位化的生活方式、社交媒體塑造的「完美形象」,也讓他們更加脆弱。
以下是針對年輕人可能面對幸福感下滑的原因:
1. 數位時代的虛擬互動,使得年輕人在擁有更廣泛社交圈的同時,卻可能變得更加孤獨。在線的關係容易淺薄,難以滿足深層次的情感需求。
✅️ 解決方式:促進穩定的人際關係.建立連結,減少孤獨感
2. 許多年輕人面臨職場壓力、不穩定就業以及迷茫的未來規劃,容易導致對生活的目標感缺失,從而感覺空虛且方向不明。
✅️ 解決方式:找尋生活的意義感.在工作和興趣中實現價值
3. 心理健康逐漸成為年輕人幸福感的核心議題。壓力、焦慮、憂鬱等情緒問題,往往被輕視或壓抑,導致幸福感進一步下降。
✅️ 解決方式:注重心理健康.正視內心,學會減壓與自我調節
4. 財務壓力是許多年輕人幸福感低落的重要來源,當現實生活的經濟需求與理想衝突時,往往會感到挫敗或不安。
✅️ 解決方式:培養經濟獨立與安全感.平衡現實與理想
5. 年輕人往往陷入個人化的目標追求中,忽略了與更大社會共同體的聯繫。缺少社會參與感,容易導致孤立和幸福感下降。
✅️ 解決方式:規律參與社會活動.助人自助,擴展視野
6. 數字化時代讓年輕人無時無刻與科技連結,但過度依賴手機與互聯網可能導致焦慮、注意力下降及幸福感降低。
✅️ 解決方式:平衡科技與生活.重拾現實中的幸福
我們都應該重視這些問題,從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、發現生活的意義,到注重心理健康與經濟安全,每一步的努力都能幫助他們朝更幸福的人生邁進。最重要的是,幸福不僅是環境的影響,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和態度。年輕人需要學會珍惜當下,正視挑戰,並在生活的每個日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源泉。
【參考資料】
<一>商業周刊|幸福不是GDP說了算!22國調查:真正快樂的人,普遍有這3個共通點
<二>天下雜誌|快樂其實能練習!每天10分鐘、11個方法讓生活更幸福
<三>大紀元|幸福的真諦





